黄承锋 副校长黄承锋,男,汉族,四川开江人,1965年4月生,中共党员,致公党成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1985年7月至1992年7月在重庆交通学院基础部任教(其间: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92年7月至2002年6月在重庆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系任教(其间:1995年9月至2001年12月在重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 1992年12月评为讲师, 1997年10月评为副教授;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任重庆交通学院财经系主任助理;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任重庆交通学院体制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2004年12月改任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任重庆交通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2006年5月至2007年1月任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副主任;2007年1月2007年12月任重庆交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主持工作);2007年12月至2015年7月任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院长;2015年7月任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兼应用技术学院院长、马蒂亚斯国际设计学院院长;2016年7月,任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专长为交通经济与管理、战略管理、物流经济与管理、项目评估等方面研究。在重要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93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获批标准规范4项。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及其它委托项目72项。目前兼任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部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产业经济研究院物流经济所所长,新丝绸之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交通部软科学专家库专家,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副会长,重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产业经济学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交委道路运输行业决策咨询专家,重庆市建委建设工程评标专家,重庆市信息化建设工程评标专家,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周建庭 副校长周建庭,男,浙江金华人,1972年9月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180多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批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英才计划首届优秀科学家,重庆市首届杰出英才奖,领衔的“桥梁状态感知与先进维护”创新团队入选重庆市首批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2019年度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主要致力于研究山区桥梁结构行为与性能控制,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出版专著10部,SCI/EI收录论文131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7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2项排名第一,1项排名第三),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14项。其中,“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9月至1993年7月在重庆交通学院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读本科;1993年7月至1996年5月在重庆交通学院桥梁工程专业读硕士;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在重庆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智能结构方向)攻读博士研究生。1998年5月起历任重庆交通学院科技处科研计划科副科长、科技处科研计划科科长、科技处秘书(正科级)、重庆交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2020年3月至今任省部共建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0年4月至今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宋飞 校纪委书记宋飞,男,汉族,1963年4月生于重庆沙坪坝,中共党员。1984年9月毕业于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骨科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84年9月至1999年9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从事医疗及教学、科研管理和科技开发工作,1993年7月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任医保处调研员、工伤保险处处长、重庆市劳动鉴定中心主任、职业技能开发处处长;2009年6月至2015年7月任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2015年7月任重庆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分管纪委办公室、监察处、教代会。长期在军队高校和政府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工作。特别是1999年转业到劳动、人社部门后,在政策文件制定方面,主导或参与起草国家部委、市委、市政府及本部门等重大决策性文件50余项,期间于2001年至2003年参加了国家《工伤保险条例》和2012年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的起草等项工作。主编并出版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应用及100例分析》、《天生我材必有用·重庆十大高技能人才成长故事》等书籍;主研的《重庆市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在2014年获得亚洲开发银行40万美元技援支持;构建了重庆市五个层级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2013年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重庆市中国世界技能大赛基地选手获得中国队最好成绩,建立了重庆三个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0家,重庆市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5家。在创新宣传方面,组创了技校校歌《技创未来》,并与市委组织部、市广电局共同策划、播出了《为你喝彩》大型技能人才真人秀节目,在重庆电视台热播,反响良好。主抓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能大赛、技工教育以及职建工作综合建设等方面因成绩突出,连续四年重庆人社局均在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大会进行交流发言。
韦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委员、重庆师范大学青年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发展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议。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奖学金、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监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励。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国家水专项专题、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17项。发表论文50
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18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代表性成果:1.Wei Jie, Shi Binglin, Li Jinlin, Li Shasha, He Xiubin. 2018. Shear strength
of purple soil bunds under different soil water contents and dry densities.
Catena, 166:124-1332.Wei Jie, Hou Lin, He Xiubin. 2014. An assessment of human versus climatic
impacts on large-sized basin erosion: the case of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Natural Hazards, 74(2): 405-4203.Wei Jie, He Xiubin, Bao Yuhai. 2011. Anthropogenic impacts on suspended
sediment load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1:
857-8684.韦杰, 史炳林, 李进林. 2016. 紫色土坡耕地埂坎土壤抗剪性能对含水率的响应. 农业工程学报, 32(20):153-1605.韦杰, 金慧芳, 贺秀斌, 鲍玉海, 郑红丽. 2014. 三峡库区有限顺坡耕作坡耕地表土颗粒分形特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12(3):
56-616.韦杰, 贺秀斌. 2012. 流域侵蚀产沙人类活动影响指数研究——以长江上游为例. 地理研究, 31(12): 2259-22697.韦杰, 刘春红, 史炳林, 李进林.土壤均匀湿润自动化装置及其土壤湿润方法, 授权号ZL201610014566.9(发明专利)8.韦杰, 金慧芳, 郑红丽. 三峡库区坡改梯埂坎建造方法, 授权号ZL201110271432.2(发明专利)9.韦杰, 陈国建, 金慧芳, 侯林, 董宏伟. 三峡库区坡耕地埂坎建造方法和坡耕地埂坎, 授权号ZL201310051238.2(发明专利)10.韦杰, 杨华, 黄小燕, 孙宇辉. 一种便携式耕地坡度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授权号ZL201310550646.2(发明专利)
李晴教授,女,1958年12月出生,重庆市人。1982年重庆师大地理系本科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93年12月和2001年12月,相继评聘为副教授和教授;先后任重庆师大地理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党总支书记等职务;同时兼任重庆市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期刊协会理事等。科研成果:出版著作或教材二十余部,其中主编《中学地理教育学》、《地理教学论》、《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法》、《旅游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等8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地理科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教育类课程建设”、“
旅游饭店个性化服务探讨”等四十余篇;完成或在研各类项目二十余项,其中主持主研“地理科学师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中职学校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法开发研究”、“重庆市乡土地理教学实践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余项;获得重庆市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重庆市高等院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十余项科研奖项;多次作为全国和市级地理教师“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培训专家。
胡传东,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旅研中心访问学者,美国肯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长期从事旅游基础理论与规划设计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旅游文明与文明旅游,以及低碳与智慧旅游。代表性成果如下:1.胡传东等. 中国特色的低碳旅游模式研究[R].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0,10-2016,102.胡传东等. 重庆市旅游业节能减排潜力与低碳旅游发展研究[R]重庆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10,12-2016,123.胡传东. 旅游: 一种进化心理学的解释[J]. 旅游学刊,2013,28,(9):102-1084.胡传东, 李露苗, 罗尚焜. 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
旅游学刊,2015,30,(11):99-1105.胡传东, 李安秋. 发生本质、困境摆脱与悠悠乡愁(原标题为发生学视角下的乡愁解读)[J]. 重庆社会科学,2016,(3):75-816.胡传东, 张曼, 黄亚妍等. 基于网络照片的旅游景区照相指数研究-以磁器口景区为例[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34,(2):120-1277.胡传东. 旅游者道德弱化行为的推拉因素与形成机制[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2008,5:96-1008.胡传东, 罗仕伟. 黑色旅游开发探索[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管理全文转载),2007,6:119-125
魏兴萍: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岩溶地区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预测。代表性成果:2012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岩溶槽谷区水土流失特征及机理研究)2012年主持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岩溶地区水土流失耦合模型研究)2016年主持重庆市科委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重庆岩溶地区不同时空尺度土壤漏失定量研究)2014年主持重庆市教委项目(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实践)[1] Xingping Wei, Yaner Yan, Deti Xie, Jiupai Ni, Hugo A. Loaiciga. The soil
leakage ratio in the Mudu watershed, China. Environ Earth Sci .2016,75:721.[2]魏兴萍,谢德体,倪九派,等.重庆岩溶槽谷区山坡土壤的漏失研究[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5,23(3):462-473.[3]魏兴萍,张虹,苏程烜.重庆南山隧道工程涌水隐患研究[J].中国岩溶,2016,35(1):74-80[4] 魏兴萍,谢德体,倪九派.重庆岩溶槽谷区山坡土壤的漏失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5,3(23): 74~80[5]魏兴萍.基于同位素法监测岩溶槽谷区山坡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2):128-136.魏兴萍.重庆岩溶槽谷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3.
罗兹柏,男,1956年生。重庆市人大代表,教育部旅游管理高职教指委委员,重庆旅游学院(重庆师范大学与重庆市旅游局共建)院长、教授,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旅游管理学硕士点负责人、硕士生导师;重庆市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市场营销与策划学会副会长,《世界旅游》China(北京-香港)期刊顾问、《旅游科学》(上海)学术期刊特聘编委,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理事、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教委“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特聘咨询专家;重庆市总商会旅游同业公会高级顾问,重庆旅业控股集团公司独立董事。以区域旅游开发与营销、旅游学与旅游地理、旅游高等教育为主要研究领域。主持、主研以各级各类旅游开发、规划、策划为主的课题三十多项(包括8个区市县的旅游发展规划)。主、参编以旅游专业为主的著作十七部,其中主编6部(包括教育部规划教材两部)。主要代表性成果有《重庆都市形象与旅游开发》(2002,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被国内评审专家评价为“对都市形象与旅游开发所作的具有开创意义的专项旅游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长江三峡库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0,国家科技部与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课题),《旅游市场营销学》(199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旅游地理》(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旅游开发与规划》(2006,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旅游策划学》(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大区域旅游观统率大三峡旅游整体开发”(《中国发展》2004年第11期),“重庆旅游开发‘点圈线边’战略观”(《重庆蓝皮书2006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此外,还连续应邀主持了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旅游管理2004、2005、2006年度重点课题《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中的“重庆出境旅游城市报告”(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主持“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开拓性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为全国同类旅游研究项目首次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有关旅游开发的见解,尤其是有关重庆与长江三峡旅游开发的见解,被《中国旅游报》、《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晨报》、《华西都市报》及重庆电视台、湖北卫视等重庆市内外媒体所关注和多次采访报道。2002年,应邀出席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与重庆市旅游局共同举办的“重庆旅游业‘点圈线’发展思路研讨会”,独撰“试论重庆‘点圈线’旅游发展战略系统功能作用”论文,被《重庆日报》理论版先后两次分别被以“‘点圈线’的战略性作用”和“‘点圈线’思路解读”为题作首要介绍和重点摘刊。目前正在主持由重庆市规划局、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国内外招标下达的《重庆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开发现状与规划整合研究》专题项目。1995、1996年参加了国家旅游局与世界旅游组织合作举办的两届“教育教育者”国际研修班学习,获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结业证书。1996年,被四川省教委作为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项目首批选送的国内高级访问学者,到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点进行了国际经贸及旅游管理的访学一年。1997年11月在天津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参加了国家旅游局组织的旅游饭店总经理培训班学习,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饭店总经理岗位资格证书。2003年7月至8月,被重庆市教委选送到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学习培训。
罗仕伟(1963-),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与旅游开发,现任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民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重庆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术带头人,重庆市首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茶马古道历史线路及旅游开发现实意义》等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出版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财经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教材7部,其中《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规划》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重庆市软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
重庆市发展奖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软件著作权8项。
个人介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治理与法治政府方向博士生导师、方向带头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带头人、重庆市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市级专家,重庆市第三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信访与法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重庆市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信访法治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鉴定专家、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通讯鉴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重庆市委市级专家宣讲团成员、重庆市纪委监委专家库专家、北京大学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国家治理法治政府、公共危机与风险管理、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政府改革与创新。研究成果:在《中国行政管理》等期刊上发表期刊论文70余篇,2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CSSCI)核心期刊收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交通部、国家民委、国家信访局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5项,主持横向项目10多项、出版著作及教材10余部。承担课程: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与应对、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访工作。
个人介绍:博士、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成果: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政府决策咨询课题20余项;在《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2011-2013年连续三年获得九三学社全国参政议政先进个人,2015年获得由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二等奖。先后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省领导干部及世界500强苏黎世保险等企业高层作专题报告。承担课程: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